台灣一名就讀國小的女童近期出現天天咬指甲行為,就醫檢查卻沒生病。醫護人員提醒,兒童情緒表達不如成人,因此在壓力無處宣泄下,可能出現拔頭髮、咬指甲等強迫性行為,以發泄積累的焦慮感。
中央社報道,台灣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醫生王鴻松指出,現今兒童在家長要求下,往往十分看重成績,對自我要求高,家長也會跟其他親戚、同事的孩子互相比較,無形中增加孩子心理上的壓力與焦慮。

「多讚美孩子好的行為」

據王鴻松表示,兒童情緒表達不如成人能清楚、主動地說出困擾,因此在無處宣泄下,有些孩子會出現頭痛、胸悶等身體不適徵狀,甚至有兒童出現拔頭髮、咬指甲等強迫性質的行為,用來發泄內心焦慮感。
王鴻松建議,父母在發現孩子情緒問題的原因後,應找機會和小朋友多互動;至於學業成績問題,他建議家長勿只注意成績,多關心日常表現之餘,我要多讚美孩子其他好的行為。
兒童心理專家指出,情緒經常稱為兒童的「第二語言」,原因是兒童往往以強烈情緒來展現未能以語言表達的願望和感受;父母宜對這訊號的背後的意義有所了解,才能給予真正幫助。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不但不應壓制兒童情緒的流露,反而應該積極引導兒童學習以適當的方法去表達感受。兒童很多表達情緒的方式,都從父母身上模仿得來,父母本身如果情緒不穩定,同樣對兒童有很大影響。

 

來源:星島日報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追蹤CCUE社交媒體,獲得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cue.c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cu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