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先後發生兩宗兒童鯁喉不治的意外,為不少家長敲響警號,更引起大家高度關注兒童進食的安全問題。其實除了食物大小和形狀,口肌發展及吞嚥時的肌肉控制不成熟,亦有可能導致吞嚥障礙,隨時危及性命!

 

[caption id="attachment_460745" align="aligncenter" width="573"]
■ 兒科專科張傑醫生[/caption]

 

「孩子始終是孩子,不要誤以為孩子變聰明了,生理上會因此成熟。」兒科醫生張傑指,鯁喉容易發生在孩子身上是因為他們的口腔肌肉尚未完全發展或是吞嚥時肌肉未能完全配合,「孩子一不留神,食物便會繞過正常進食的過程,跌進食道以外的地方,而氣管往往就是最常見的位置。」進食時,除注意不要邊大笑邊進食和狼吞虎嚥外,亦要因應孩子的口肌發展及吞嚥能力給予恰當的食物。

 

粟米片加牛奶 屬高危食物

張傑表示,通常導致鯁喉意外的食物有兩類:一是魚骨這類引致創傷性的食物;另一類是糖果、花生、提子等會阻塞氣管的食物。一旦食物阻塞主氣道,有機會窒息致死;若阻塞其他氣道的分支,則會引起炎症。香港心樂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資深言語治療師及言語發展顧問范霈宜亦提醒,父母為孩子處理食物時,除了因吞嚥粒狀食物時難以控制,須切成條狀外,一些混合質地的食物亦要小心,尤其是混和固體及液體的食物,例如粟米片加牛奶,孩子有可能咬粟米片時,口腔肌肉未能同時控制牛奶而嗆到;又或吃肉碎飯時,當兩者的軟硬程度不一,亦有可能令孩子嗆到。

[caption id="attachment_46074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8"]
■ 英國一名五歲女童因吃迷你朱古力蛋而鯁死。[/caption]

 

口肌發展及吞嚥時的肌肉控制,除卻先天發育不良結構性的毛病,在一般情況下,會有一個正常的生理學習過程。范霈宜指,若小朋友不願吃菜和肉等較硬食物,只選擇吃軟的食物,可能與口肌發展遲緩有關,惟她發現部分家長未能察覺子女的口肌發展出現問題,「通常(父母)因為孩子語言、發音有問題才來尋求治療,經治療師評估後發現口肌能力未成熟。」

 

下顎欠穩定度 發音恐不準

對於兒童出現口肌發展遲緩,范霈宜提出了幾種可能性:「九個月大可開始進食軟固體食物,出牙後更可吃大一點的固體食物。有些家長可能因擔心安全問題,在孩子兩歲後仍把食物剪得很碎,減少鍛煉口肌的機會。」另一個原因雖然不算常見,但亦須留意,「家長因為小朋友偏食,沒有讓他們嘗試不同食物的味道、質感和溫度,當只習慣吃軟細的食物,就會造成惡性循環。」

 

[caption id="attachment_46074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37"]
■ 不少家長習慣把給孩子的食物剪得細碎,但隨着孩子長大便須慢慢減少。[/caption]

 

兒童口肌和吞嚥能力發展不足,張傑及范霈宜均指,有機會影響說話能力。范霈宜表示,小朋友可能會出現發音不準的問題,「下顎是口腔結構的基礎,吃飯和發音皆需要下顎的穩定度,曾有小朋友因口肌問題導致發音不清楚,如『老師』的『師』是s音,讀s音時舌頭因下顎穩定度不足而凸出,從而發音不準確。」

 

留意進食說話 吹氣練嘴唇

綜合張傑和范霈宜意見,若小朋友出現以下徵狀,家長須多加留意。一:進食時如果常被嗆到、咳嗽,甚至作嘔,出現食物「落錯格」情況;二:咀嚼功能較緩慢,含着食物一直沒有吞下,但不是沒有胃口、不願吃飯;三:說話不太清楚、表達能力差。

 

[caption id="attachment_46074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52"]
■ 鍛煉口肌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以花式飲管挑戰性較高。[/caption]

 

若孩子的口肌和吞嚥能力發展不足,除了尋求專業治療,范霈宜建議家長平日可通過小遊戲,助子女鍛煉口肌,「讓小朋友練習吹氣,如吹肥皂泡、吹笛子、用花式飲管等都可以,花式飲管比普通飲管長,有不同形狀,加深了吸啜的難度。」她解釋,上述方法都可以訓練嘴唇,「因須用力做出『圓嘴』、封實氣,亦可訓練舌頭,因吹氣時舌頭會縮向後,下顎須用力去完成動作。」

 

資源:星島周刊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追蹤CCUE社交媒體,獲得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cue.c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cu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