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症本屬常見老年病,但現在因不少人過度用電腦、手提電話等,引致長期低頭勞損,令此症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一般可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和混合型等。

 

屬於痹證範圍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組織退化性病變、脫水、纖維環退化、椎間隙變窄、周圍韌帶鬆弛、椎體失穩等,導致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骨刺)、黃韌帶增厚、鈎椎關節增生等問題,使椎管及椎間孔變窄,刺激或壓逼局部肌肉、頸神經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引起的綜合症候群。本病屬中醫痹證範圍,治療多以補肝、腎、祛風寒通經絡為主。

 

 

引起頸椎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外傷:頸椎位於頭顱和胸椎之間,是人體脊柱活動範圍最大的部位,受傷的機會也較多,頭頸部的任何一種損傷都可成為頸椎病的發病因素,據相關文獻所指,5%至15%的頸椎病人有急性外傷病史。

 

頸部慢性勞損:長期低頭工作如用電腦、打遊戲機、用手提電話等而引起頸部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姿勢不良,不當的睡枕和睡姿亦可造成頸部的勞損,使頸椎的生理曲度改變,促進關節軟組織的增生和退化導致頸椎病。

 

頸椎退化性病變:本病多見於四十歲以上中、老年患者,因年紀大及肝、腎不足,以及有筋骨慢性勞損,因而引起頸部韌帶鈣化。頸椎間盤因退化性病變而變扁,並向四周圍膨出,椎體周圍的韌帶及關節囊變得鬆弛,使脊柱不穩定,活動度增大,刺激周圍骨膜和韌帶,導致椎體緣及小關節部位形成骨刺。

 

 

病案一:神經根型頸椎病(手麻痹)

患者乃男性,三十歲職業司機,工作有時須搬貨,日常有打遊戲機習慣,兩個多月前發覺左側頸椎部疼痛、僵硬,近來放射致前臂和手指亦痹痛,伴有針刺或陣發性劇痛,影響工作和睡眠,如將頸部向後伸,疼痛更為加劇,有時咳嗽、噴嚏、大便時更為痹痛,伴有頭暈、頭痛、耳鳴,如勞累時或受冷氣所吹,前臂和手指會痠軟無力,令患者甚感痛苦。

 

觸診時發現患者頸部C4、 C5、C6等部位有壓痛和痛感放射致手臂。X光檢查顯示,鈎椎關節和椎間關節變窄。頸部有明顯活動受限,頸背肌肉僵硬。確診為頸椎病神經根型,此型佔頸椎病個案60%,最為常見。

 

治療包括推拿手法,即放鬆頸背僵硬肌肉和韌帶;點穴手法,即點按天宗穴、合谷穴、陽溪穴、曲池穴及阿是穴壓痛點等,具舒筋活絡、止痛功效;針灸治療可取穴風府、風池、天井、天柱、合谷、阿是穴、壓痛點如C4、C5、C6等部位,並配合內服中藥四妙散加減,每日一劑。

 

病案二:頸椎病眩暈(椎動脈型)

四十歲從事地產行業男患者,日常工作繁忙,加上近日家中小孩患病,須照顧及晚上陪孩子入睡,早上起H時頓覺天旋地轉,難以站穩,並伴有心悸、出汗、作悶想嘔等不適。往私家醫院求診,進行了心電圖、腦磁力共振及全身檢查,亦經腦科及心臟科醫生診症,住院診療兩日,確診耳水不平衡症。期間服用了很多止暈藥,然而一個多月後仍覺暈。其後向中醫求診,問診後再經檢查,被診斷為頸椎病眩暈的椎動脈型,成因是勞累及睡覺姿勢不佳,第二頸椎環樞椎歪了,壓逼椎動脈,影響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因而出現眩暈。患者兼有其他症狀,包括心悸、出汗、作悶作嘔、焦慮、胃脹、肚瀉等,主要為交感神經受影響。中醫師診症時,主要為其把脈、觸診及望、聞、問、切等,已可診斷病症,治療亦只需針灸留針三十分鐘,再用手法復位,而且治療後症狀即刻緩解,再覆診兩次便可痊瘉。

 

強肝腎舒筋骨湯水

材料:杜仲五錢、巴戟五錢、乾葛一両、老桑枝五錢、牛大力一両、千斤拔一両、薏苡仁一両、桑寄生五錢、枸杞子三錢、果皮半個、蜜棗三個、豬脊骨一斤、生薑三片、鹽及水各適量。

 

製法:將所有配料,連豬脊骨洗淨汆水後一同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水,用細火煲二小時,即可飲用。

 

食用功效:補益肝腎、強壯筋骨,舒筋活絡。

 

適應症:適用於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頸肩疼痛、頸椎退化等人士飲用。

 

資源:星島日報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追蹤CCUE社交媒體,獲得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cue.c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cu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