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塊」,祖國醫學的「風」字,簡直傳神地描寫出蕁麻疹的一大特點:來去如風,風過無痕。一般來說,蕁麻疹是一種暫時性的局部皮膚水腫,是因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生的,所以風團皮疹呈紅色。引起蕁麻疹的病因是多種多樣的,簡述如下。

 

1.食物

不少動物(魚蝦蟹、牛奶蛋類)及植物(草莓、可哥、蔥蒜等)帶有異種蛋白,容易誘發過敏;此外,一些添加劑如色素劑(檸檬黃)、防腐劑(苯甲酸鈉)等也可以引起病變。

 

2.感染

很多蕁麻疹患者起疹前常有感染表現如發熱、咳嗽、咽痛等,見於各種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

 

3.藥物

常見抗生素(青黴素、磺胺、頭孢類)、疫苗、血製品、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等)及其他如阿托品等也見報道可引起過敏反應。

 

4.吸入物或接觸物

這一類很常見,如吸入花粉、皮屑、粉塵、塵埃或揮發性化學品,皮膚接觸唾液、精液、羊毛、蕁麻等,或被昆蟲叮咬等。所以,恰到春天花開季,又是風團高發時。

 

5.物理因素

有一些朋友的身體十分敏感,或冷、或熱、或曬了、或摩擦擠壓一下都能出風團。

 

6.其他

有些個體一遇到精神緊張、抑鬱、情緒波動也會起風團。此外,一些疾病,如風濕、類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腫瘤、甲狀腺炎等都能見到類似皮膚表現。

 

蕁麻疹有以下幾種類型,簡述如下。

 

1.急性蕁麻疹

這是最典型的一種,起病急如風,常常莫名其妙就自發開始了。


首先,患者會覺得皮膚瘙癢,無論撓或不撓,癢的地方很快就出現風團,它的樣子是:紅色,形狀多樣,可分散或融合,皮膚表面凹凸不平像橘子皮。

 

幾個小時後,風團就變成紅斑並逐漸消失,但風過無痕,且一般不會超過24小時。所以,很多朋友起風團後急匆匆跑去看醫生,常常發現已經啥都看不見了;然而,就當以為要風輕雲淡的時候,新的風團可能又來了,此起彼伏。反復發了一段時間後,才真的平息。病情嚴重的可能還會有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或者呼吸困難,甚至過敏性休克等。這是因為過敏是全身反應,所以皮膚之外的器官也可能受累。

 

2.慢性蕁麻疹

如果以上的情況反復發作,每周至少2次以上,且超過6周時,則算是慢性蕁麻疹了。一般來說,慢性蕁麻疹全身症狀輕,但反復持續數月、數年,時多時少。慢性蕁麻疹常常與持續感染、長期服藥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有關。

 

3.物理性蕁麻疹

不同於上述自髮型,此類是屬於可誘導發作的一種,病因中所列的物理因素都能誘發。皮疹的樣子與上述類似,但是誘發因素和發作表現卻有其特點。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皮膚劃痕症了。表現為手抓過或鈍器劃過幾分鐘後,劃痕處出現條狀隆起,可能伴有癢感,半小時後可自行消退。有人戲稱他們為「行走的畫畫板」,甚至有個英國患者就索性在自己身上創作起來。

 

還有很多物理因素導致的蕁麻疹也很有趣,比如壓力性蕁麻疹:多發於站立、步行、緊身衣、久坐後,受壓處(足底、臀部或腰帶處)出現風團,伴瘙癢、火燒感或疼痛。再如震顫性蕁麻疹,表現為皮膚震動(慢跑、毛巾來回摩擦、使用剪草機或電單車等震動性機器)後出現紅斑、水腫。

 

此外,冷和熱也可以成為誘發因素:寒冷性蕁麻疹就是接觸了冷風、冷水、冷物後,接觸部位出風團。這種朋友對於游泳就要十分謹慎了,也不能吃冰。熱性蕁麻疹剛好相反,接觸了溫熱東西(如43℃的水)後,局部出現風團、紅斑,伴刺痛,1小時候可自行消退。

 

日光下蕁麻疹,常見於日光/紫外線照射後出現暴露部位的風團(波長300nm作用的紫外線最敏感)。

 

4.特殊類型蕁麻疹

機體在運動、受熱、情緒緊張、飲酒後,由於身體產熱增加,膽鹼能神經系統啟動,擴血管散熱。有些年輕患者此時便出現蕁麻疹。還有一些極為少見的患者,在皮膚接觸水時,即刻就出現接觸性蕁麻疹,伴瘙癢。

 

資源:星島日報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追蹤CCUE社交媒體,獲得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cue.c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cue.ca
TAGS 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