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接近一歲,即將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有些父母會特別緊張,想寶寶快點學會行路。兒科醫生卻指出,嬰孩學行是自然發展階段,父母宜多鼓勵,在安全環境下讓寶寶循序漸進地學習,切忌過急或過分保護。

 

學識走路快慢各不同

香港仁安醫院兒科顧問醫生朱蔚波表示,部分嬰兒早於七至八個月大時已開始扶着東西站起來,大部分會在八至十個月大時學懂站立,當寶寶企得穩時,他們便有意欲向前行,向外界探索。「嬰孩學行的快慢可以相差很遠,最早九個月大已開始,但遲至十六個月大的都有,所以父母們毋須過分跟別人的孩子比較。」大部分孩子在十一至十三個月大期間學會行路,如十六個月大仍未學會便要找醫生檢查和跟進。

 

朱醫生續指,當孩子雙腳有力站起來,便可循序漸進誘導他們向前行。「家長最初可以用雙手托着孩子腋下,帶領他向前行,當他行得比較好之後,可以慢慢減少支撐點,繼而扶着他的手肘、拖兩隻手,然後拖一隻手、輕輕握着手指,到最後完全鬆開手讓他自己行。」

 

扁平足影響學行?

很多父母也會擔心寶寶遲遲未學會行路,會否與扁平足有關,兒科專科醫生張傑指出,扁平足不會影響學習走路的進度,而且百分之九十五的一歲以下嬰幼兒都看似是扁平足,但絕大部分都是假扁平,即不是真正的骨骼或韌帶問題。「這是由於嬰兒的腳掌內弧下充滿皮下脂肪(嬰兒脂肪),但腳骨沒有問題,真正的腳掌內弧需要在兩歲才會形成。」

 

 

所謂真扁平足,也有因為先天腳骨問題或神經肌肉問題之分。前者只會在學童期才出現,孩子會較容易感到腳部不適或疲倦;後者多會有其他發展問題同時出現,很少以扁平足為單一表現。由於真正扁平足只在約百分之四的人出現,所以父母不用過分擔心,只要多留心及觀察孩子,如有問題也能及早察覺。

 

家長在孩子兩歲後可多留意其走路姿勢,察看有否「八字腳」問題,或足弓是否有塌陷的跡象。如果小朋友時常喊腳痛或走路時容易跌倒,家長要提高警覺,帶小朋友接受足部檢查,如有需要,可訂造合適的矯正或功能鞋墊。兩歲到八歲是足弓發育期,是矯正扁平足的黃金時段,使用矯正鞋墊,可誘導足弓發育,改善足弓下陷問題。

 

幼兒跌倒家長忌緊張

幼兒學行期間,家長最重要是在安全環境下鼓勵孩子走路,切忌過分保護,「學行一定會跌,我見過有孩子跌一跌,一家人也很緊張地一擁而上,這樣會令孩子以為跌倒是很大件事,令他們更加害怕跌倒而不敢學行,反而延遲學會行路。」

 

 

孩子跌倒,家長只要輕輕扶他起來,並鼓勵他們繼續嘗試便可。而安全環境亦很重要,家中最好鋪上軟地墊,桌椅尖角位應裝上防撞角,避免寶寶受傷。很多幼兒在初學行階段都會用腳尖走路,這走路姿勢對日後發展有害嗎?朱醫生說:「這情況時有發生,很大原因是幼兒心急,所以用了腳尖行,家長應鼓勵幼兒要腳踭貼地走路,如發現幼兒腳筋很緊,而且學會走路一段時間後仍是以腳尖走路,便要找醫生檢查。」

 

另一方面,不少家長都知道學行車不利幼兒學行,因幼兒會依賴學行車平衡自己,令他們習慣用腳尖走路,反而更遲學會走路。外國流行的學行帶又是否可取?朱醫生認為,學行帶只為方便家長照顧未學會走路的幼兒而已,對於幼兒學走路是完全沒有幫助。「我建議用最自然的方法最好,只要給予孩子時間、多鼓勵、多給予信心,孩子很快便會學會走路。」

 

資源:星島周刊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追蹤CCUE社交媒體,獲得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cue.c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cue.ca
TAGS 嬰兒照料十二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