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失調問題困擾不少女性,工作繁忙、精神緊張、缺乏運動、經常外食、作息不規律等亦是誘因。註冊中醫師鄭壹尹分享個案指,香港一名40歲女子因月經量過少,憂提早進入更年期而求醫。經診症後發現,她因2大生活習慣引發,接受中醫治療半年後回復正常。到底如何定義月經量少、成因及影響是甚麼,吃甚麼可改善?

月經量少憂是更年期 治療半年終回復正常

鄭醫師分享個案指,該名40歲女子近半年因為月經量逐漸減少而就診。她體型肥胖,求診時神色緊張,甚至擔心自己已踏入更年期。經問診後發現,該女子缺乏運動,嗜甜食及凍飲,易胃脹;月經量比以前減少一半,而且經色暗,血塊多。 

四診合參後,鄭醫師認為她有肝鬱脾虛等情況,故處方疏肝解鬱,健脾益氣的中藥,例如柴胡、郁金、香附、黨參等。配合1周1次的針灸治療,針灸腹部的穴位,例如關元、氣海、天樞、經外奇穴子宮穴,有益氣養血、養宮調經的作用。同時,醫師亦叮囑病人平日多運動,並戒甜食冷飲。持續治療半年後,該女子月經情況恢復至以往的月經量。

月經量何謂正常?如何定義月經量少?

鄭醫師表示,正常月經量是:首2至3天,若每3至4小時換日用衛生巾,而月經量大概佔衛生巾的一半或以上。若經量比起以前週期減少一半以上,甚至點滴即淨,整個月經週期只用一般護墊;或經期3天內完結,而且整體量少,均屬於「月經量少」。 

月經量減少的原因是甚麼?

鄭醫師表示,在中醫角度,月經量減少一般是由肝鬱氣滯、痰濕、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引起。此外,壓力、飲食、缺乏運動、運動過度、服用避孕藥及子宮病變(如子宮肌瘤及朱古力瘤)等因素也會導致月經量減少。

月經量少就等於踏入更年期嗎?

她表示,除了月經量出現異常,還會兼夾其他更年期症狀,例如月經週期提前或延後、潮熱盜汗、情緒易怒、失眠等。所以,月經量少不一定就代表踏入更年期,必須結合其他症狀去判斷。

月經量減少會影響備孕嗎?

鄭醫師表示,能否受孕主要視乎卵巢功能,只要卵巢功能正常,有固定排卵,即使月經量少,也未必直接影響備孕。但要注意的是,若年齡接近更年期或卵巢功能出問題,均可能會影響懷孕,需提高警覺。

為何缺乏運動、體型肥胖、胃脹會影響月經量?

她解釋,體型肥胖為痰濕體質,痰濕體質的特點為濕性重著,好像糖漿一樣黏在身體各處,從而影響氣機運行。所以,氣機不暢會導致胃脹,加上缺乏運動更影響氣血運行,而氣血是參與月經的基本物質。若身體持續處於痰濕狀態,氣機長期運行不利,這對於女性而言,必然會影響月經。

痰濕體質可引發甚麼健康問題?

鄭醫師表示,痰濕體質的人表現各有不同,有的人會出現月經異常,或見脫髮,或見頭暈,或皮膚瘙癢,或腹脹腹瀉,或水腫,症狀因人而異。若不改善習慣,會加速衰老,甚至提早更年期,或出現器質性病變,例如子宮肌瘤、朱古力瘤等。所以應從根本上改善,如適當運動,少食甜食及冷飲,規律的生活作息來調理體質。

改善月經量少情況 推介2款湯水食療

吃甚麼可改善月經量過少的問題?鄭醫師推介2款湯水食療,分別適合脾虛便溏、煩躁易怒人士,材料及做法如下:

1. 益氣健脾豬骨湯(適用於脾虛便溏者)

  • 材料:太子參15g、薏米30g、淮山20g、蓮子20g、白扁豆10g、陳皮2片、西施骨300g、蜜枣2粒
  • 做法:西施骨、汆水;其他藥材先冷水洗1次後浸泡15分鐘;湯煲加水1500ml,水滾後將所有材料放入鍋內,大火煮沸10分鐘,再轉細火煲40分鐘,熄火前加少量鹽調味。
  • 功效:健脾益氣,理氣化濕。一週可煲1至2次。
  • 注意:月經期及懷孕期不能飲用。

2. 玫瑰甘麥養肝茶(適用於煩躁易怒者)

  • 材料:玫瑰花、合歡花、佛手、枸杞、桑葚、龍眼肉各5克;甘草及麥芽各10g;大枣(去核)5至7粒。
  • 做法:將所有材料用沸水浸泡15分鐘後便可飲用,可重覆泡2次。
  • 功效:疏肝解鬱除煩,尤其適合經前乳房脹痛、煩躁、失眠的症狀。一週可泡2至3次。
  • 注意:餵哺母乳者不能加麥芽。

T10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追蹤CCUE社交媒體,獲得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cue.c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cue.ca